台南往楠西的西拉雅風景線 已路過鹿陶洋江家古厝三次而不入了[別看我 方向盤不長我這邊]
這回朋友介紹梅嶺風景區 一早出發 爬了一段山到梅嶺尖 入觀音廟燒香問安
就近找間沒啥人煙的餐廳看看山景 吃了乏善可陳的一餐
再沿階散步而下 原本來時清靜的山林 一下鬧如街市
即使位處深山林內 哪家有好吃好食的風味餐 依定律 假日擠的人山人海啊!
時間仍多 頂著大太陽回家又不甘心 才有機會停在鹿陶洋江家古厝
關於江家古厝聚落的詳文 網路上很多 例如
http://www.vrwalker.net/tw/scenery_view.php?tbname=scenerys&serno=976
喜歡深度介紹請參考該網址
大娘做為一名貫徹走馬看花精神 膚淺忠實的觀光客
隨意拍我喜歡和以後還想看的部分...就不掰文填水平了 何況 頂著34度高溫 腦袋其實早蒸糊了
喜歡這喜洋洋的門嗎? 有沒有種歡喜回家的況味啊!
老木門被歲月蝕刻下清晰紋理 搭銹蝕了的門扣..說不出的舊時味道
我愛幻想能搭著時光機 回到民初 體驗當個富戶人家的閨女
清水磚.老瓦缸.木稜窗.稠緞床 繡房倚著美人靠..庸庸懶懶讓丫頭幫梳妝~~真是 想的美
正廳裡有3個老ㄚ罵 三國鼎立擺著小攤 一攤賣特產 二攤賣荔枝
她們必定是江家子孫彼此也是親戚 見來了遊客便推銷殷殷 功力了得
她們一堆勸拜文後就掠下話來 妳喜歡誰就跟誰買 素不相識這麼直接來.............好難哦
我有一種怕她們吵起來的恐懼感 其實我一點都不愛吃荔枝...二攤荔枝我都買了..
無料參觀 回報一下後人 不也是應該的~@@
看得我頭昏眼花仍硬是要看的碑刻
大意是集資整修房舍後為求維護權益與公平性 明定的損害賠償..
後面那段 10歲以下的小孩搞破壞父母責管 10歲以上的小孩搞破壞
要罰金12圓充當修繕基金 初次見到日據時代的白話文銘刻碑 實在超有生活感的 有意思~
我出生後就只對磚房.水泥洋樓有印象了..
可就喜歡這種閩式童話般的編竹屋 除了就地取材的先民智慧之外
小時後聽來的可憐故事情節 深植腦中也有點影響
被虐待的童養媳 靠著水缸或柴灶 獨自垂淚感嘆身世飄零孤苦...一見這屋就忍不住入戲了
藍天之下 破敗頹圮也有種荒涼之美[啊!!!! 真是 無可救藥的膚淺觀光客]
土角厝怕下雨天 夯土地面吸了水滑溜溜的..
我沒住過土角厝 卻有這記憶.. 猜 可能前世沒洗乾淨的殘影
仔細看 水泥塊上還有紋飾 大戶人家是有講究的
光復後的愛國鐵窗 早期人工不怎值錢 鐵條鍛打.拼花.彎折都靠自己發揮
這類時代縮影的庶民用物堪稱精品哪! 真希望能被我撿到一個!
另一個有趣的發現 直接畫在門楣上 86年前 錢真大圓哩
講解內容 無論時代如何演進 土地和曼尼 永遠是民心當個好野人心怡首選~
江氏聚落建築群有的坍塌 有的大幅修繕過 有的仍是舊時模樣
成為古蹟後的祖祠 居住其中如何維護等理 對子孫都是個大考驗~
代表兩個世代間過渡的窄巷 錯身而過都有種回頭再望的回味吧!
新舊交錯中目送一個時代的遠離
門尺寸窄是....................古早時 胖子少? [胖胖族理所當然的推理]
聚落中居住者仍眾 一旁嬉遊小童指給我看這石階上的蟾蜍
有幾件早期農具如鼓風機等木製農具皆已毀損
剩下在人間千迴萬轉過的石磨 在屋角守著四季遞嬗 曬著暖洋
江家正廳全景 廳前寬闊稻埕是昔日江家子弟練習宋江陣的處所
換成懷舊黑白照 時光猶如停滯在50年代般
外圍繞著偌大水塘 老榕樹開枝散葉根鬚成林 一方水塘就有了人文.有了故事和情感的共鳴~
沿台三線楠西往玉井方向 必經之地...有空也去欣賞欣賞吧!